【基本資訊】
原名:The Nun II
譯名:詭修女II(香港)/ 修女2(中國大陸)
導演:麥可‧查維斯(Michael Chaves)
監製:彼得‧沙佛朗(Peter Safran)/ 溫子仁
主演:泰莎‧法蜜嘉 / 邦妮‧艾倫斯 / 喬納斯‧布洛凱 / 斯托姆‧瑞德 / 安娜‧帕波維爾 / 凱特琳‧道尼
片長:110 分鐘
語言:英語
【劇情簡介】
故事發生在 1956 年的法國。一名牧師慘遭殺害,邪惡的力量在蔓延。作為會經轟動全球的電影《鬼修女》的續篇,這部影片將跟隨修女艾琳 (Irene) 的視角,再次與邪惡力量瓦拉克的化身惡魔修女正面對峙。
(以上節錄於Apple TV故事簡介)
【電影心得】
在恐怖電影的世界裡,續集總是帶有某種壓力,便是嚇人的套路需要創新及超越,否則便淪落為純粹的「續作」電影。而《鬼修女II》作為前作的延續,筆者感覺到它的嘗試,的確交出了一份尚可的答卷。故事設定在第一部事件的四年後,延續了修女瑪麗與神父伯克對抗黑暗勢力的使命,並深入探討莫里斯被鬼修女附身後的延續情節。
回想上次接觸「厲陰宅」系列電影是八年前的事,那時《安娜貝爾:造孽》(Annabelle: Creation,2017)便是講述安娜貝爾娃娃的起源,對照本作的劇情可以感覺到劇組以相同的邏輯拍攝。然而恐怖電影中「未知」往往是恐懼的核心,由於鬼修女「瓦拉克」的主要情報已在前作曝光過,甚至驅趕惡魔的關鍵「名字」都早在《厲陰宅2》(The Conjuring 2,2016)被揭曉,其帶來的驚悚感不可避免地有所削弱。相比於傳統的「敵暗我明」式驚悚,本作那份不可捉摸的恐懼感被削弱,雖說部分「突襲」式嚇人橋段還是有效,但對恐怖片的老觀眾而言,可能會顯得有些疲憊。相對地,劇組應該也有注意到這問題,所以對本作的運作基層邏輯進行修改。是好與否,這待下段展開。
說起本作的定位,筆者會以「包裹著恐怖片的偵探片」來看待,儘管恐怖感有所下降,但本作在懸疑營造上還是做得不錯。故事以兩線並行,一是修女瑪麗的調查線,另一方便是被附身的莫里斯線。隨著修女的抽絲剝繭找尋鬼修女背後的計畫,過程雖是循規蹈矩地推進,但還算緊湊。對比起莫里斯,片中鏡頭有用上不少心力在描寫他在被附身後的行為轉變,以及角色的內心掙扎,亦為筆者在「厲陰宅」系列電影中少有被用心打磨人物弧度的角色。
而作為女主的瑪麗定位,可能源於還有續集繼續打磨的關係,使得角色較為平面。但劇組賦予她整個系列中難得的天賦「驅魔」加持,進而成為與鬼修女對峙時最強底牌。所以瑪麗在如何擊退惡靈的描寫,也是本作的一大亮點。但超自然範疇的恐怖片裡,一旦凡人獲得與其對抗的手段便會變味,相比正傳的華倫夫婦驅魔手段尚有邏輯可言的「奇幻」,不過在本作裡變成一種「魔幻」。只是「奇幻」與「魔幻」的界線本身很模糊,筆者很也難一言蓋棺論定對整個系列是好是壞,不過的確是為未來續作走向帶來一些陰霾及可能性。
總結本文,《鬼修女II》並不是一部完美的恐怖片,但它在懸疑氛圍的營造與角色刻畫方面,仍有值得稱道的地方。而放在恐怖電影宇宙的一部分,它為系列的未來鋪墊了可能性。若果厭倦傳統式恐怖片,也喜歡正邪對立中「打得有來有回」的戲碼,「厲陰宅」系列未來應該會朝著懸疑與恐怖元素的平衡,觀影過程緊湊為大方向製作。最後引回本作,筆者認為它是改良版的《安娜貝爾:造孽》,儘管恐怖感有所下降,不過本身的劇情門檻還沒很高,且對懸念解謎有興趣的讀者,還是值得一看。
【評分】(1 分為最差;10 分為最好)
劇情:6分
人物: 6分
畫面: 6.7分
音樂: 6分
推薦度: 6.5分 | 7.5分(系列作而言本作是重要的過渡段)
【嘮叨時間】
新年第一篇,希望不會變為本年絕筆即可。曾想過設定一個目標給自身有些動力,比方週更或是本年度要發表個三十篇之類,但又不禁認為對自己太狠了。轉念一想,建立這片小天地的起因是訓練文筆,自由創作是次項,把目標設太高好像違背自己的初心,不過還是順其自然吧。
另一方面,筆者曾與同樣經營個人社群的友人調侃道,不如來場「比賽」,誰在特定期限完成定額發表作勝負,敗者需請吃飯或看電影之類的,這樣給彼此的生活來點點的波紋,其實也不錯。畢竟日常眾人頻頻提起「亞力大山」,而且早已深陷其中難以自拔。偶爾的波紋,算是帶給自己脫離現況,感受自己還活著的事實吧。
P.S. 痞客邦文本編輯器還是一如既往難用
本文純屬依從個人見解而成,提出觀點或內容有誤歡迎留言指正,亦坦然歡迎讀者交流彼此見解,說不定從中可找見全新的觀點深化理解。
最後,感謝閱讀到最後的人,願來日有緣再相見。
延伸閱讀
編號:PB10034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