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電影資訊]
導演:比爾·坎登
主要演員:
演員 | 角色 |
艾瑪·華森 | 貝兒(Belle) |
黛西·迪茲摩(年幼時) | |
丹·史蒂文斯 | 野獸 / 王子 (The Beast / Prince) |
魯迪·古德曼(年幼時) | |
路克·伊凡斯 | 加斯頓(Gaston) |
凱文·克萊 | 莫里斯(Maurice) |
喬林·考伊(年輕時) | |
喬許·蓋德 | 樂福(LeFou) |
伊旺·麥奎格 | 盧米亞(Lumière) |
史丹利·圖奇 | 卡丹薩(Cadenza) |
伊恩·麥克連 | 葛士華(Cogsworth) |
艾瑪·湯普遜 | 茶壺夫人(Mrs. Potts) |
奧黛莉·麥唐娜 | 葛德蘿夫人(Madame de Garderobe) |
古古·瑪芭塔-勞 | 浦媚(Plumette) |
內森·麥克 | 阿齊(Chip) |
海蒂·莫拉罕 | 阿加特(Agathe) |
英文片名/其他譯名: Beauty and the Beast (英文原名)
[劇情簡介]
《美女與野獸》劇情描述一位王子因不懂得慈悲與寬容而被施與魔咒變成野獸,後來貝兒為救父親而答應被野獸囚禁,在一群魔堡僕役的穿針引線之下,貝兒與野獸從針鋒相對到相知相守,但野獸必須在最後一片玫瑰花瓣掉落前,學會愛人與被愛,才得以解開魔法的桎梏。搭配金獎配樂大師亞倫孟肯優美的旋律,讓故事更顯精緻動人。
[電影評價]
《美女與野獸》是一個充滿童年回憶的故事,也是筆者在童時初次接觸迪士尼卡通電影的第三部。還記得當年,筆者看完這部卡通電影之後,家人帶著筆者到一個舊書攤看書,意外地找到一本同樣叫《美女與野獸》的圖畫書。高興的筆者立即買了下來,興興奮奮地在家中讀完它。結果,讀得筆者滿頭的問號,原因是當時的筆者根本不知迪士尼的《美女與野獸》是改編故事,而自己手上的才是原篇故事。
到2017年,這部電影以真人版方式呈現於眾人的眼簾,是一份驚喜。在電影裡,故事是完全依照著當年的卡通版方式拍攝進行,只有小小的改編,不但沒有失於卡通版所給觀眾的美感,反而帶來更完善的世界觀、更精緻的人物形象和更華麗的畫面。
在卡通版裡對野獸的背景描寫可說是少之又少,只是大概知道野獸曾經是位傲慢王子,因不懂得慈悲與寬容而被施下魔咒。在電影版,對野獸的背景描寫也是蠻少的,但今次觀眾是能夠在野獸的台詞中,找到更多的信息。野獸年幼時痛失母親,失去了母親的「愛」;後來被父親培育成和他一樣的繼承人,何況年幼時的野獸能夠拒絕父親的指意嗎?自然從上述的描寫之下,野獸會成為傲慢的王子,有了合理又完整的解釋。
而在電影版裡多了一位與衣櫥嬸嬸有著戀人關係的新創角色—鋼琴先生。鋼琴先生在卡通版中是一位普通的路人家具,只是在奏出的經典主題曲Beauty and the Beast時才有略略露面的角色。在這裡,鋼琴先生的出埸是可說是雞肋,對故事主線發展沒有任何的影響,單純是為劇情帶動愉快氣氛的存在。而鋼琴先生的存在沒有使筆者討厭,反而感覺他的存在深化了城堡中僕人彼此之間的形象。告訴了觀眾,僕人彼此是名副其實的一家人。儘管彼此來自五湖四海,彼此都流著不同的血,彼此都有著不分階級和身份的情。而且他們不會因自己所中的魔咒,而仇恨野獸,或向陪伴工作多年的老夥伴發洩自己的不滿,反而選擇心平氣和地面對這個現實,一直等待,等待到野獸的真命天子的來臨。
另外,對野獸下咒的女巫是貫穿全故事的重要角色,沒有她,就沒有野獸。今次電影特別將她加入在的故事中,用意到今不明。但也有一個可能,告訴觀眾她對野獸的無情下咒,用意不在於懲罰野獸,而是給野獸的一個改過自身的機會,更是會時刻觀察著野獸的現況。貝兒的父親之所以能找到城堡,再不是一場巧合,而是經過女巫精心安排下的邂逅。貝兒第一次逃離城堡時遇上狼群,也許都是女巫的安排,為了測試野獸是否真心願意改變自己的心。有著這種想法的筆者,不禁相信只要野獸曾有嘗試改變自己,儘管一片玫瑰花瓣掉落後,女巫仍是會再給野獸一次機會。
總括而言,《美女與野獸》是一部不錯看的電影。不會給觀眾一種,只是把卡通版搬到電影大銀幕的感覺。可以從劇情上的改動和華麗畫面兩方面看到,導演和編劇都有用心製作這部電影。只是不禁又令筆者想著,灰姑娘和睡公主都已經被拍成真人版,若果再有下次,白雪公主和小美人魚被人翻拍成真人版的日子都不遠了。
電影評價(1分為最差;10分為最好):
劇情:8分
人物:8.3分
配樂:8.9分
電影推薦度:9分
[筆者嘮叨時間]
唔……筆者總感覺今次的影評寫得不好,但改了又改,都感覺不好,寫上去的感覺就是死死的。明明腦袋有好多好多的東西想加入文中,但加了進去後,反而是太「複雜」了,到最後才決定用現在的版本,感覺就是有點虎頭蛇尾,只希望下次能給力一點。
留言列表